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緩慢而堅定地堅持,總有一天,會證明我們人性的勝利,把信念堅持地久一點,再久一點,自由、光明和幸福的感覺就會不期而至,讀后感《享受教育的悠閑人生——《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那么,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教育的藝術讀后感
[享受教育的悠閑人生——《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 在博庫書城帶兒子看書,順辯緩巧便選擇幾本自己喜歡的書籍,享受教育的悠閑人生——《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眼前忽然閃現一本《教育是慢的藝術》,想必定是張文質老師的著作了。心里一陣狂喜,眾里尋他千百度啊!張老師在本書中列舉了很多當前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的錯誤。他以一種憂國憂民憂學生的心態,以獨特的理性角度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發表自己前衛又符合人性發展的言論:教育是慢的藝術。 他說:“我們的教育往往過于急切的盼望著出成效,成正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與從容”。我們的老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想,我想這與教育者所處的環境和評價機制是有很關系的。作為一線的老師,我深有感觸,很多時候很多人對眼前的工作都是一種消極應付的態度,靈魂里面已經被注入了消極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參加什么比賽,迎接什么檢查首先想到就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或者失敗的結果,卻不能享受參與過程的體驗。每一天,老師們都在忙忙碌碌,每日里無不是面臨著大量的瑣事,這樣的忙碌結果只有一個,吞噬了很多老師鮮活的生命,但是,作為執行辦事員一樣的領導們是視而不見的。上好課,考好成績,便是萬事俱備了。
教育是慢的藝術作者是誰
張老師說: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學會“肯定、尊重、理解、激勵和贊美”呢,什么時候才能把這樣的理念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是說作為一個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時候,“肯定、尊重、理解、激勵和贊美”要融入你的血液,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而且還要在面對學生的時候第一時間把它反射出來,照亮他們,如此才會有真正的生命化教育。只有這些理念成為了我們發自心底的信念與信仰,不論何時不論何地都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雖不必“口吐蓮花”,但確實不能“出口傷人”。
張老師說:我們常常是想得太多,“傻勁”卻太少,太關注結果卻無法享受過程、肯定過程本身對生命的意義,我們常常就是這樣變得既自卑又功利的。
這里的“傻勁”,我認為是一種堅持,沒有堅持或堅持不了多久就想到可能會有不好的影響,還有一個可能是堅持的人或者說“有傻勁”的人太少,太多的功利、沒有主見、缺少支持都是原因,但就像刀哥說的,“可以營造局部的春天”,為什么不可以我的地盤我做主,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此銷呢?那么功利干什么呢?強大的精神支撐更多的來自于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想通了理順了,才有可能將“傻勁”堅持到底,因為我們堅信——教育本身就是這樣的。
在2007年“教育的勇氣”演講中,張老師說到一個現象:校長焦躁不安,教師全體行動,每周都有“應查”總動員。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體會
教育讀后感800字【一】
”教育終究是基于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于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信念堅持更久。“這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肖川老師的文字里也會常常讀到這樣的一種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確實是”緩慢“然而又是”堅定“的。每一次考試之前的班會課,學校都安排主題為誠信教育,考風考紀講了又講,誠信簽名也是簽了又簽。然而,作弊的行為依然屢禁不止。
每次年級通報作弊的學生名單時,我的心就揪得緊緊的,生怕聽到自己班級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對學生不信任還是對自己不信任,總之會有一種緊張的情緒。雖然每次考前動員,我都費盡心思,總要講一些他們之前沒聽過的故事。因為,我擔心老生常談最后會變成空談。比如這次期末考前,我講了一個留學生到德國去的時候所經歷的一件事。
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可以順利通過檢查,唯獨來自中國的學生要被留下來詳細檢查,他們不大相信文憑上的鋼印,不大相信身份證是真實的稿伍乎,因為中國假的東西太多了,以至于他們覺得這個民族他們不敢隨意相信。
愛的教育讀后感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福建著名學者張文質先生的作品。與其他許多教育理論書籍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教育演講的集子,共收錄了張文質老師從2004年到2008年五年間的12篇演講實錄,其中,有四篇是與1+1讀書俱樂部成員聚會時的發言,有八篇是到各地學校的演講,篇幅最長的是后面五篇,占了全書的四分之三。
言為豎春卜心聲,文如其人。張老師的演講,通常是“沒有完整的講稿”,“和大家面對面的談話時捕捉頭腦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對某個問題的理解”的呈現。這種生成性為講演注入了更多鮮活的魅力,反復品讀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聽先生講座的酷熱八月的上海會場,時而言辭犀利、鞭辟入里,時而充分肯定、贊賞有加,時而殷切期盼、信心滿懷……從他身上,我不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與未來余穗,更看到了一個有良知的有責任感的教育學者長期致力于教育革新與喚醒的赤誠行動。
一、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實踐者
生命化教育是張文質老師的夢想,是忠實的倡導者、實踐者,他逢人必講,走到哪講到哪,他對老師講、對學生講、對家長講、對學校講,不遺余力。他到江蘇、出廣東、上湖北、遠赴內蒙古、挺進新疆,倡導生命化教育,建立實驗學校。
教育是慢的藝術
文質老師在“不要偷走孩子的夢想”演講中提到:我們的教學能不能先拋開“庸俗的辯證法”,讓學生直面文本、直面人生,形成自己的感悟與體驗呢?
我想說劉倩對《大魚》的教學即如此。課堂上沒有說教,也沒有所謂的階級分析,劉老師完全聽憑學生自己去感悟去解讀,悟到多少是多少,理解多少是多少。課堂是一個整體,所有的感絕汪悟解讀加起來就十分可觀,每個人的細讀就構成了完整的文本解讀,匯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課堂。
張老師說“教育需要思考大問題,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續、耐心地努力”。
這是說教育既要仰望星空,有遠景的設想,看到未來的藍圖未來的美好,也必須要有腳踏實地地實踐和奉獻,教育不能眼高手低,更不能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教育不需要表面的熱鬧,而是要把與教育有關的與學生有關的與教師有關的每一件小事做好,把與之有關的每一個問題研究透解決好,能為具體的人做具體的事,做好每一件小事是解決教育大問題的基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就是這個道理吧。
張老師在“以一個父親的心情聽課”的演講中說:我們更需要對“手術本身很成功,但病人死了”的課堂有一些反思,這樣才能從對速度的迷戀中返回到真實的、具體的、有各種各樣差異的課堂,這才是教學真正的開始。
以上就是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的全部內容,《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 作者:趙玲 讀了《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屬《“消極”是我們最可怕的敵人》這一篇了。文中提到“我們最可怕的敵人就是對一切事物的消極心理。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