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感悟?道德經第五章的感悟與精髓在于倡導一種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的哲學思想。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強調了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觀念,這里的“不仁”并非指沒有仁愛,而是強調一種無偏無向、公平公正的自然法則。正如天地對待萬物一樣,圣人對待百姓也應一視同仁,不偏不倚。那么,道德經第五章感悟?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道德經感悟及體會

大抵意思是:如果天地不作美,如干旱,水災地震等惡劣氣候,則萬物遭罪遭殃,萬物皆賤。如果統治者暴虐,施苛政暴政,則民遭罪遭殃,萬民皆賤。

道德經第五章感悟100字

1、萬事萬物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無所謂對誰好對誰壞,各自都按照自己的規律和法則生存、進化、發展,相互間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就是在這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維持著平衡、進化、發展。所以順其自然才是大德。

2、老子本章的內容好像是在說今天,建立和諧社會就是要建立自然平衡法則。動物與動物之間嚴格遵守自然平衡法則,肉食動物會隨著草食動物的繁盛而繁盛,抑制了草食動物的無限擴張,就保護了大草原,草食動物得到了壓制,肉食動物的數量也隨之減少,這就是大草原動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諧平衡法則。

3、平衡是大自然通過億萬年進化演變而形成的,由于人類的無知,無意間打破這個平衡,同樣要受到慘重的懲罰。澳大利亞的歐洲移民們,飼養兔子以滿足他們的狩獵刺激,沒有想到兔子在澳大利亞沒有天敵,像昆蟲一樣成幾何級數繁衍,結果大片草原消失了。于是人們又引進狐貍以消滅兔子,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愚蠢的舉動給澳大利亞帶來了更大的懲罰。兔子沒有被消滅,狐貍卻把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土著動物一網打盡了,給人類留下了千古遺憾。

道德經第五章的感悟與精髓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感悟:

大到無上真理,小到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都是客觀存在,不受意志或情感驅動的。(此時想起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明明無情,也不會老,但我們為什么經常叫他老天爺呢?哈哈)

天地萬物好比風箱,拉空,再按下,就產生了風。箱越空,則動的時候產生的效果越大。越執著奮進而不顧及自然規律,越事與愿違。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感悟:

道無窮無盡,是締造萬物的根源,是孕育萬物的母體。我們每個人,以及天地萬物,都是一母同胞。因此要長存敬愛之心,與眾生萬物和諧相處。

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經》第五章是老子寫的修身方法和修身者需要的性格,以此方法修出來的身體有兩個特點,一是可以化解產生疾病的成因,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內質。凡懂得修養生之道的圣人都知道,對所有的人都應該是忽略的,不在意他們的善與惡,仁與義,忠與信。

道德經第五章感悟原文

《道德經》中第五章的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愛慈悲的心,他對待天地萬物就如同對待芻狗這樣輕賤的東西一樣。圣人也是沒有仁愛的心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個樣。天地豈不是就像一個風箱,空虛但是不會枯竭,越動風越多。國家頒布的政令越多,反而會使人越感到困惑,倒不如少頒布一些。我認為,這一章告訴了我們以下的道理:

1.眾生平等

對于天地、圣人來說,天地萬物包括百姓都像芻狗一樣,沒有什么區別。也就是說,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是高一等的。眾生沒有誰好誰壞,都在按照自己的生存法則變化生長,互不干擾、互不侵犯。萬物之間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也就是說,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2.尊重順應自然界的平衡

自然界有自己的平衡法則。 人類應該尊重并保護自然的平衡法則,不然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比如某個國家大量引入在當地沒有天敵的兔子,結果兔子大量繁殖,吃光了那里的草原;該國又引入狐貍想要消滅兔子,結果狐貍消滅了當地所有本土動物,帶來了沉重的后果。

3.保護自然

在這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已經意識到,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界為代價,人類應該,也必須與自然界和諧共處。

以上就是道德經第五章感悟的全部內容,《道德經》中第五章的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愛慈悲的心,他對待天地萬物就如同對待芻狗這樣輕賤的東西一樣。圣人也是沒有仁愛的心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個樣。天地豈不是就像一個風箱,空虛但是不會枯竭,越動風越多。國家頒布的政令越多,反而會使人越感到困惑,倒不如少頒布一些。我認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