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是誰?東晉時期的王羲之和王獻之合稱二王。1、王羲之 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瑯琊臨沂人,南渡后居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王羲之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那么,二王是誰?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京圈二王是指哪兩個人

二王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王羲之東晉瑯邪臨沂人,字逸少。王導從子。郗鑒婿。起家秘書郎。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

世稱王右軍。與王述不和,辭官,居會稽山陰,游山水,修服食,世事五斗米道。工書法,初從衛夫人學。后博采眾長,精研體勢。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一變漢魏質樸書風,創造新體,自成一家。與鐘繇并稱“鐘王”,后世尊為“書圣”。

王獻之東晉瑯邪臨沂人,字子敬。王羲之子。女為安帝皇后。少有盛名。起家州主簿,遷吳興太守,謝安甚欽愛之,請為長史。

官至中書令,時稱“王大令”。工草隸,善丹青。幼學父書,次習于張芝,后改變古拙書風,自創新體,與父齊名,并稱“二王”。今存行書墨跡《鴨頭丸帖》等。

東北二王為父報仇

后人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并稱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

王獻之,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故世稱大令,為羲之第七子。幼時從他父親學書,后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評其書曰:“筆畫勁利,態致蕭辣,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

王獻之《洛神賦》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于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采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二圣,是中國古代一個合稱名詞,有指代周文王、周武王,或周公、孔子或大禹、孔子或孔子和孟子等等。

二王家是哪里的人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和王獻之合稱二王。

1、王羲之

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瑯琊臨沂人,南渡后居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王羲之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王獻之

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瑯玡臨沂。東晉書法家、詩人、畫家、官員,“書圣”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岳父。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并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后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于父親王羲之。

后世影響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后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圣”。黃伯思《東觀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后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

震驚全國的二王案

東晉時期誰王羲之和王獻之合稱二王。

1、王羲之善于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2、王獻之精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在楷書和隸書上有深厚功底。在書法史上與王羲之并稱“二王”,有“小圣”之稱。又與張芝、鐘繇、王羲之并稱“書中四賢”。唐人張懷瓘《書估》評其書為“第一等”。

人物生平:

1、王羲之憑借門蔭入仕,歷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353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永和十一年(355年),稱病棄官,遷居于紹興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2、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得到宰相謝安賞識,歷任本州主簿、秘書郎、司徒左長史、吳興太守,累遷中書令等職,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嫁女于太子司馬德宗(晉安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時年四十三歲。安帝時獲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號為“憲”。

東北二王真實情況

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屬山東省)人,后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始任秘書郎,繼為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并曾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此后人稱他為王右軍。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后曾學于衛鑠。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楷書逐漸成熟,草書得到發展。他在此基礎上,又博采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淳厚的書風,而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書圣。王羲之的墨跡流傳到今天的大都為響拓勾摹本。其中著名的《姨母帖》、《初月帖》、《寒切帖》、《快雪時晴帖》、《行穰帖》、《喪亂帖》、《上虞帖》、《蘭亭序》等。

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也是兄弟輩中書法成就最突出者。因他官至中書令,人稱“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其是行草最為著名。獻之幼時從父親學書,后來取法張芝,他的書法在繼承張芝、王羲之書法風格的基礎上,別創新體,自成一家,進一步改變了當時古拙的書風,有“破體”之稱。風格英俊豪邁,饒有氣勢,對后來影響很大。

以上就是二王是誰的全部內容,二王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王羲之東晉瑯邪臨沂人,字逸少。王導從子。郗鑒婿。起家秘書郎。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與王述不和,辭官,居會稽山陰,游山水,修服食,世事五斗米道。工書法,初從衛夫人學。后博采眾長,精研體勢。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一變漢魏質樸書風,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