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濫熟于心的成語
  • 爛熟于胸是不是成語
  • 爛熟于心是褒義還是貶義
  • 爛熟于心成語
  • 爛熟于心換個高級的詞

  • 濫熟于心的成語

    在漢語成語大全上沒有。

    與爛字有關的成語:

    陳谷子爛芝麻燦爛輝煌鴟張魚爛鳥焚魚爛斷爛朝報

    石爛海枯石爛江枯滾瓜爛熟光輝燦爛鬼爛神焦

    海涸石爛河決魚爛??菔癄€雞爛嘴輪升閉巴硬焦沙爛石

    焦頭爛額爛額笑兆焦頭爛熳天真爛漫天真爛若披錦

    爛若披錦爛若披掌爛若舒錦爛如指掌爛醉如泥

    酩酊爛醉破爛不堪破爛流丟破頭爛額破銅爛鐵

    七穿八爛三寸不爛之舌神焦鬼爛水臘裂枯石爛山童石爛

    土崩魚爛貪多嚼不爛頭焦額爛天真爛熳天真爛漫

    魚爛而亡魚爛河決魚爛取亡魚爛土崩魚爛瓦解

    燋頭爛額

    爛熟于胸是不是成語

    是爛熟于心,沒有爛熟于胸?!盃€御輪沒熟于心”似乎也只是詞語并非桐蠢成語。

    “了然于胸”是成語,了然:了解、明鎮納白。心里非常明白。 《晉書·袁齊傳》:“夫經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p>

    爛熟于心是褒義還是貶義

    描寫記得詞語

    1.形容“記住”的成語有哪些鐫骨銘心、銘刻肺腑、牢記于心、銘記于心、爛熟于心。

    1、鐫骨銘心【juāngǔmíngxīn】

    釋義:鐫:雕刻;銘:刻寫。指牢牢記在心上。出自于李大釗《國民之薪膽》:“吾國對日關系之痛史,宜鐫骨銘心,紀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p>

    例句:吾國對日關系之痛史,宜鐫骨銘心,紀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2、銘刻肺腑【míngkèfèifǔ】

    釋義: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跡或警誡自己的文字:~刻。~文。~志。墓志~。座右~。

    例句:老師的教導,我們銘刻肺腑。

    3、牢記于心【láojìyúxīn】

    釋義:牢記在心中,時刻銘記。

    例句:我已經對于出發前,媽媽的叮囑牢記于心。

    4、銘記于心【míngjìyúxīn】

    釋義:銘記于心,牢記在心中,時刻銘記。

    例句:我們的一生,有許多東西值得銘記于心。銘:1.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大多鑄成或刻成);鞭策、勉勵自己的文字(寫出或刻出)2.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比喻深刻記住。3.姓。記:1.把印象保持在腦子里。2.記錄;記載;登記。3.記載、描寫事物的書或文章(常用與書名或篇名)4.標志;符號。5.皮膚上的生下來就有的深色的斑。6.多用于某些動作的次數。

    5、爛熟于心【lànshúyúxīn】

    釋義:形容對某件事情或者事物的發展情況在心里記得很清州塵楚。爛熟:極其透徹周詳;極其熟悉、熟練。

    例句:我們對于國歌,已經在成長的過程中爛熟于心。

    2.描述記憶的詞語1.【過眼云煙】從眼前飄過的云煙。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2.【曇花一現】曇花:即優曇缽花,開放時間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3.【時過境遷】遷:變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發生變化。

    4.【情隨事遷】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隨著起了變化。

    5.【物是人非】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于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6.【流年似水】流年:光陰,年華。比喻人的年華像水一樣的不斷流逝。多形容時間的遠去以不堪回棗攜首。

    7.【朝花夕拾】朝花,早晨盛開的鮮花;夕拾,傍晚的時候摘掉或撿起。意思是早晨盛開的鮮花,(經過一天)傍晚的時候摘掉或撿起。比喻重拾往事,舊事重提。

    8.【記憶猶新】猶:還;仍然。對過去的往事仍然刻記得清清楚楚;好像剛剛發生一樣。形容印象極其深刻。

    9.【歷歷在目】歷歷:清楚,分明的樣子。指遠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過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現在眼前。

    10.【念念不忘】念念:時刻思念著。形容牢記于心,時刻不忘。

    11.【不堪回首】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顧,回憶。指對過去的事情想起來就會感到痛苦,因而凳跡伏不忍去回憶。

    3.形容記得很清楚的成語形容記得很清楚的成語有:記憶猶新、念念不忘、刻骨銘心、言猶在耳、歷歷在目。

    一、記憶猶新

    1、拼音:jìyìyóuxīn

    2、釋義:過去的事,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楚,就像剛才發生的一樣,比喻記憶深刻。

    3、出處:宋·劉克莊《后村全集跋章南舉千藁》:友去之數十年,猶記憶如新相知。(翻譯:朋友已經離開了數十年了,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楚,就像剛才發生的一樣。)

    二、念念不忘

    1、拼音:niànniànbúwàng

    2、釋義:指對某物的思念之情從不改變,時刻不忘。

    3、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論語》:其言于忠信篤敬,念念不忘。(翻譯:言行舉止很忠義,值得別人相信,自己做的事也受到別人的尊敬,思念之情從不改變。)

    三、刻骨銘心

    1、拼音:kègǔmíngxīn

    2、釋義:形容記憶深刻,難以忘卻。

    3、出處: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何王公之德,銘刻心骨。(翻譯:深受何王公的恩德,記憶深刻,難以忘卻。)

    四、言猶在耳

    1、拼音:yányóuzàiěr

    2、釋義:形容別人的話說過不久,或者雖然說過很久,但是還記得很清楚。

    3、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翻譯:現在他雖然去世了,但是他說的話依然在耳邊回響。)

    五、歷歷在目

    1、拼音:lìlìzàimù

    2、釋義:清晰地出現在眼前,一個一個清清楚楚。

    3、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見州里人家,歷歷在目。(翻譯:看見城了的一戶戶人家,一個一個認得清清楚楚。)

    4.描寫記得不清楚的詞語看不清楚的:

    恍恍惚惚

    霧里看花

    影影綽綽

    迷迷糊糊

    隱隱約約

    、恍恍惚惚:huǎnghuǎnghūhū,指神志不清、看不清、迷惘的狀態。出自唐·趙蕤《反經·知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的神志。

    【近義詞】:糊里糊涂

    【反義詞】:清清楚楚

    【造句】:我昨天晚上沒有睡好覺,今天精神不太好,做什么事都恍恍惚惚的。

    2、霧里看花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wùlǐkànhuā,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白石寫景之作,雖格韻高絕,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語辨析

    【近義詞】:若明若暗

    (希望答案對您有幫助,如果有請給個采納,蟹蟹!)

    5.形容回憶的成語有哪些不堪回首、念念不忘、觸景生情、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一、不堪回首

    白話釋義:不忍再去回憶過去的經歷或情景。

    朝代:南唐

    作者:李煜

    出處:《虞美人》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p>

    翻譯:春花秋月什么時候才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夜又刮來了春天的東風;在月明中對已亡的本國不忍回首去想念。

    二、念念不忘

    白話釋義:牢記在心,時刻不忘:他所~的是祖國的命運和民族的前途。

    朝代:宋

    作者:朱熹

    出處:《朱子全書·論語》:“其言于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翻譯:關于忠信篤敬的言論,我牢記在心,時刻不忘。

    三、觸景生情

    白話釋義:受到當前情景的觸動而產生某種感情:舊地重游,~,當年的人和事浮上腦際。

    朝代:明

    作者:李贄

    出處:《焚書·雜說》:“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p>

    翻譯:一旦被情景的觸動而產生某種感情。

    四、歷歷在目

    白話釋義:歷歷:清楚,分明的樣子。指遠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過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現在眼前。

    朝代:明

    作者:馮夢龍

    出處:《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臨在北窗之下,見州里人家,歷歷在目。”

    五、記憶猶新

    白話釋義:過去的事,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晰,如剛發生過的一樣。猶:還。

    朝代:宋

    作者:劉克莊

    出處:《后村全集跋章南舉千藁》:“猶記憶如新相知。”

    翻譯:過去的事,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晰,如剛發生過的一樣。

    6.形容記憶的成語有哪些表示記住的成語有:倒背如流、言猶在耳、記憶猶新、言猶在耳、滾瓜爛熟。

    1、倒背如流【拼音】dàobèirúliú【解釋】背:背誦。把書或文章倒過來背,背得像流水一樣流暢。

    形容背得非常熟練,記得非常牢?!境鎏帯抗簟短K聯紀行日記·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p>

    【舉例造句】他每篇課文都可以倒背如流。2、言猶在耳【拼音】yányóuzàiěr【解釋】猶:還。

    說的話還在耳邊。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

    【出處】《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薄九e例造句】言猶在耳,忠豈忘心。

    ——唐·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3、記憶猶新【拼音】jìyìyóuxīn【解釋】猶:還。過去的事,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楚,就象剛才發生的一樣。

    【出處】宋·劉克莊《后村全集·跋章南舉千藁》:“仆曩官健上,多識其士,友去之數十年,猶記憶如新相知;今屈指故交存者十無一二?!薄九e例造句】恭王因為皇帝的告戒,記憶猶新,在這些加官進爵的事上,要避把持的嫌疑。

    ——高陽《玉座珠簾》下冊4、言猶在耳【拼音】yányóuzàiěr【解釋】猶:還。說的話還在耳邊。

    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出處】《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舉例造句】言猶在耳,忠豈忘心。——唐·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5、滾瓜爛熟【拼音】gǔnguālànshú【解釋】象從瓜蔓上掉下來的瓜那樣熟。

    形容讀書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5656662或背書流利純熟?!境鎏帯壳濉蔷磋鳌度辶滞馐贰返谑换兀骸笆欢q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p>

    【舉例造句】曹寅從小對唐詩就背得滾瓜爛熟。——端木蕻良《曹雪芹》。

    爛熟于心成語

    很熟練

    詞義的理解(特別是實詞的理解)是疏虧斗絕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礎和關鍵。文言文的解詞題也一直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頭戲(其實句子翻譯也銷態包含著詞語解釋)。我們如能將課本的基礎文言文篇目爛熟于心,再適當向課外延伸,以課內為主、課外為輔,過文言解詞關當無甚大礙。當然,文言解詞也有方法和規律可循。

    記憶解詞法

    識記是理解的基礎,課本出現的常用文言文實詞的基本詞義一定要牢記,在考試過銷姿程中才能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這種考題在高考中經常出現。如今年試題中四個詞有三個詞(義項)在課本里出現過:“固”作動詞體現在“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一句中,“濟”作“成功”講體現在“事又不濟,反為所笑”(《群英會蔣干中計》)中,“相與”為“一起”之義包含在“于是舍人相與諫曰”(《廉頗藺相如列傳》)一句中。其他如2008年春考的“屬”、“懌”、“彌”,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托的語句,句子雖不同,但詞義相同。

    組詞解詞法

    古代漢語大多是單音詞,發展到現代漢語基本上都演變成了雙音詞,有的詞語只是在文言詞前面或后面加上一個字便是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掌握了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這一聯系,將文言文中單音詞組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或合成詞,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詞。如2008年春考的“屬”(下屬)、2006年秋考的“排”(排擠)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另外,還有一些由兩個單音詞組成的詞語,在解釋時要分別組詞,如2007年秋考第18小題D選項的“可以”一詞是由有單獨意義的“可”和“以”構成的,解為“可以用來”。

    成語解詞法

    現代漢語的很多成語都是由古代漢語中的詞直接繼承下來或由某個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語中個別字詞的解法就是古漢語的解法。所以在解釋中碰到不懂的字詞不妨聯想一些包含此詞的成語,問題有時便能迎刃而解。如2008年春考的“彌”,我們可以聯想成語“彌天大謊”的“彌”來理解,2006年秋考的“躋”,可以借助成語“躋峰造極”的“躋”來理解。又如一則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的句子,這里“登”的含義也許不好理解,如能聯系成語“五谷豐登”,那么這句話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確定了,即“莊稼成熟”。

    對文解詞法

    也叫互文解詞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相關聯的詞語。根據這一點,有些詞語依據上下文就能斷定其含義。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詞,“再”有兩個基本含義:“第二次”和“兩次”,據上文“一射而矢墮”一句,“一”與“再”應為對文,“一”為“第一次”之義,所以“再”解為“第二次”。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騎,騎不暇彀,彀不暇的”加點字也可借助此法理解。教材中的對文現象更是不勝枚舉,茲舉兩例:①“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與朱元思書》);②“于是六國之士,有……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倫制其兵?!?《過秦論》)。

    活用解詞法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他類詞,詞的這種臨時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根據詞類活用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現象的詞語時,必須解釋它活用后的意義。如2007年春考的“寶”字,在“至今寶之”中后還跟代詞“之”,為意動用法,應解釋為“把……看作珍寶(像珍寶一樣收藏)”;2006年秋考的“冠”一詞,在“文章冠世”一句中明顯作動詞用,意為“居于首位”。類似的情況如“甲”(“最余杭而甲靈隱也”)解釋為“居于第一”、“是最好的”(2005年春考)。

    語境解詞法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境。如今年高考試題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時的訓練中多為“趁著”“乘機”義,但這里解不通,根據前文項城為叛軍圍困,縣令李侃婦楊氏激勵大家“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的敘述和后文“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將超城而下”等的描寫,可以推斷出“乘”為“防守”、“登”義。其他諸如2007年秋考的“矜”(注重),2005年秋考的“峻”(高傲),都必須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分析,才能準確理解和翻譯。

    爛熟于心換個高級的詞

    1、爛熟于心:形容對某件事情或者事物的發展情況余州在心里記得很清楚。

    2、爛熟:極其透徹周詳;極其熟悉、熟練。

    《北齊書·王晞傳》:“我少年以來,閱要人多矣,充詘少時,鮮不敗績。且性實疏緩,不堪時務,人主恩私,何由可保,萬一披猖,求退無地。非不愛作熱官,但思之爛熟耳。則毀槐”

    3、例句:

    多年的努力教書,他對教材已孫友經爛熟于心。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