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被稱為清朝最后一名馬背上的王爺,就是著名的僧格林沁親王,清朝最后王爺輝王爺。
您好,您提到的最后的王爺是指清朝末代皇帝乾隆皇帝,他是康熙皇帝的兒子,康熙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乾隆皇帝于1736年出生于北京,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
清朝號稱“在馬背上得天下”,將騎馬射箭當做基本功。因此,清朝入關前后的那些王爺、貝勒們,無一不是擅長騎射的高手,末代清朝最后一個王爺。
這個清朝的最后一個王爺叫文葵,在他繼承爵位的時候,清朝已經滅亡。由于這個王爺不思進取,坐吃山空,他把自己的家底吃了個底朝天,最后還將自己的王府變賣了。我們總結一下這個王爺的一生: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然而,清朝入關后,由于長時期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王爺、貝勒們早已忘了騎馬、射箭是怎么回事。特別是到了清朝晚期,晚清最后一個王爺,王爺、貝勒們幾乎無人精通騎射。他們能夠騎上馬背,然后晃晃悠悠地走上幾圈,已經很了不起了。
或許算,但跟清朝最后一位王爺相比,他們還差點火候,清朝最后一位王爺那叫個敗家,先賣王府,然后有賣祖墳,最后實在是窮的過不下去了,竟然上街賣苦力,拉起了洋車來。克勒郡王,叫做晏森,他是清朝最后一個王爺。
只有僧格林沁親王,還以“善騎射”著稱,能夠拉出一支馬隊來,參與軍事行動。
僧格林沁親王的戰績似乎也不錯。
在內戰上,1858年率部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擒獲太平軍名將林鳳祥、李開芳。
庫車王是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最后一任王爺名為達吾提.麥合蘇提,從名字上就能看出此人不是滿族,庫車王是由清朝皇室冊封,國家承認的回部親王,200多年以來一直為清朝守衛邊界。從清朝一直到新中國成立。
在外戰上,1859年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擊敗英法聯軍,擊沉敵艦4艘、重創敵艦6艘,斃傷400余人,重傷英軍海軍司令賀布,取得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清軍第一次重大勝利。
僧格林沁親王就憑著這兩份驕人的戰績,就足以被尊稱為“馬背上的王爺”。
然而,1865年,僧格林沁親王遭遇了一場“滑鐵盧”。這一次,他的對手是捻軍遵王賴文光。
清朝最后的一位王爺,是在1992年在北京病逝的文葵 。他是順承郡王訥勒赫從堂兄家過繼過來的兒子,年僅6歲的文葵便繼承了順承郡王的爵位。提到他,大家樂道的是:因生活所迫,以七萬銀元出售了順承郡王府。
賴文光原籍是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生于1827年。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時,賴文光也隨部參加。因此。賴文光也算得上是太平天國的元老級人物。
1.辛亥革命之前,最后冊封的一個王爺應該是克勤郡王晏森。克勤郡王,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第一代是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岳托。宣統二年(1910),年僅十四歲的晏森繼承王位,成為了末代克勤郡王,但是好景不長。
中國最后一位王爺叫達吾提麥合蘇提,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新疆那邊的人。事實上,他確實在新疆生活了一輩子。達吾提麥合蘇提是一位長壽的老人,他是在2014年離開人世。可以說,他是親眼看到新中國的成立。
不過,賴文光在太平天國時期并不顯眼,大清最后王爺。這可能與他從事的工作相關。在大多數時候,賴文光是一名文官,留在大本營里從事文案工作,并不帶兵作戰,不顯山,不露水。
1856年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一批能征善戰的老將死的死、跑的跑,軍事力量遭到極大損失,急需新生力量加入。面對這種艱難情況,賴文光勇敢地站了出來,棄文從武,走上了第一線戰場。
1860年,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率部攻破江南大營,賴文光參與了這次戰役,獲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1861年,英王陳玉成奉命西征,從長江北岸西進,經皖北進入鄂東,清末那王爺是誰,意圖迫使湘軍回撤,破解安慶之圍。在這次遠征中,賴文光的軍事指揮才能開始顯現出來,在西征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提出了聯合淮北張樂行捻軍與苗沛霖團練,進取鄂中的正確策略。這一切,陳玉成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1995年,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北京王”溥姬逝世后,由舊政府冊封的“庫車王”的指定繼承人達吾提·買合蘇提,成為中國今天活著的最后一位“王爺”。今年77歲的“庫車王”達吾提雖然年事已高。
雖然這次西征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但賴文光還是因為戰功卓著,被封為遵王。
歷史上清朝最后一個王位是庫車王,最后一任王爺名為達吾提.麥合蘇提,可能很多人從這個王爺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來,這個王爺并不是滿族人,實際上這個王爺是回族人,不過這個王位其實是滿人承認的,而且之所以會封這樣一個王位。
順承郡王文葵就是一個典型,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王爺。順承郡王是一個爵位,文葵繼承該爵位的時候已經是1917年了,大清覆滅也已經過去了5年多,對于很多老百姓而言,這個王位不過就是一個虛名。
1862年,賴文光與扶王陳得才奉命出征,前往陜甘一帶。這是賴文光第一次獨立帶兵作戰,清朝一共封了多少王爺。經過一年征戰,賴文光攻占了漢中。漢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擁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可是,由于天京事態緊急,賴文光不得不揮師回救。1864年,當天京陷落敵手時,賴文光正抵達湖北安徽交界一帶,回天乏術。
太平天國覆滅了,賴文光沒有泄氣,而是與捻軍領袖、梁王張宗禹開展合作,將兩支部隊合二為一,繼續進行抗清作戰。
1865年,僧格林沁親王率領大軍圍攻捻軍。賴文光與張宗禹利用僧格林沁親王驕橫自大的心理特點,以小部兵力將其一步步誘引到山東曹州。在這里,他們早已設置下重兵。
5月18日晚,僧格林沁親王率領少數殘兵突破捻軍重圍,逃到吳家店一帶,被捻軍17歲少年張皮綆所殺。
僧格林沁親王死后,清廷不得不派曾國藩率領湘軍、淮軍進剿。曾國藩針對捻軍善于流動作戰的特點,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4省采用了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的對策,企圖對捻軍圍追堵截。
賴文光與張宗禹針鋒相對,將捻軍分成兩部,一部由賴文光率領,為東捻軍,繼續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4省活動;一部由張宗禹率領,為西捻軍,進入陜西,與東捻軍結為犄角,打破了曾國藩“以靜制動”的重點設防戰略。
賴文光率領東捻軍先后打敗了淮軍郭松林部、張樹珊部,湘軍彭毓橘部,豫軍李鶴年部,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清朝最后幾個王爺。
不過,由于賴文光過于依靠流動作戰,沒有建立穩定的根據地,往往疲于奔命,最終陷入李鴻章的包圍圈。
1867年底,賴文光在與淮軍作戰時,清朝末代哪位王爺無后,連遭敗績,受傷被俘,于1868年英勇就業,時年41歲。
【參考資料:《清史稿》《太平天國》等】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